,欢迎光临!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请您留言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齐鲁人文 >> 辛弃疾

辛弃疾

作者:网络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20日

    辛弃疾(1140.5.18-1207.10.3),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汉族,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个人作品
辛弃疾的词风
  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辛词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有《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著名作品
  摸鱼儿(1179年)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也称“采桑子”)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浣溪沙· 偕叔高、子似宿山寺戏作
  花向今朝粉面匀,柳因何事翠眉颦?东风吹雨细于尘。
  自笑好山如好色,只今怀树更怀人。闲愁闲恨一番新。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 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顽皮,同“无赖”语音),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 检校山园书所见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阮郎归· 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太常引· 建康中秋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西江月· 示儿曹以家事付之
  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
  鹧鸪天· 戏题村舍
  鸡鸭成群晚不收,桑麻长过屋山头。有何不可吾方羡,要底都无饱便休。
  新柳树,旧沙洲,去年溪打那边流。自言此地生儿女,不嫁金家即聘周。
  鹧鸪天· 鹅湖归病起作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鹧鸪天· 送人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鹧鸪天· 代人赋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玉楼春· 戏赋云山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渡,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鹊桥仙· 己酉山行书所见
  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醉扶孤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
  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
  踏莎行· 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吾道悠悠,忧心悄悄,最无聊处秋光到。西风林外有啼鸦,斜阳山下多衰草。
  长忆商山,当年四老,尘埃也走咸阳道。为谁书到便幡然?至今此意无人晓。
  定风波· 暮春漫兴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定风波· 送卢提刑,约上元重来
  少日犹堪话别离,老来怕作送行诗。极目南云无过雁。君看,梅花也解寄相思。
  无限江山行未了。父老,不须和泪看旌旗。后会丁宁何日是?须记,春风十日放灯时。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祝英台令·晚春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流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将愁归去!
  采桑子
  烟迷露麦荒池柳,洗雨烘晴。洗雨烘晴,一样春风几样青。
  提壶脱裤催归去,万恨千情。万恨千情,各自无聊各自鸣。
  采桑子
  此生自断天休问,独倚危楼。独倚危楼,不信人间别有愁。
  君来正是眠时节,君且归休。君且归休,说与西风一任秋。
  采桑子·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个人成就
形成新风格
  宋词在苏轼手中开创出一种豪放阔大、高旷开朗的风格,却一直没有得到强有力的继承发展。直至南渡之初张元干、张孝祥、叶梦得、朱敦儒等人以抗金雪耻为主题的词,才较多继承了苏轼的词风,起到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但他们的这一类词作,主要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为内心激情所支配的结果,而没有成为有意识的艺术追求,也没有更大幅度地向其他题材拓展,所以成就不是很高。到辛弃疾出现在词坛上,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方向,写出许多具有雄放阔大的气势的作品,而且以其蔑视一切陈规的豪杰气概,和丰富的学养、过人的才华,在词的领域中进行极富于个人特色的创造,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
辛词和苏词的不同
  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在他的词中,如“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贺新郎》),“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贺新郎》),乃至“恨之极,恨极销磨不得。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兰陵王》),都是激愤不能自已的悲怨心声,如“天风海雨”,以极强烈的力度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辛弃疾也信奉老庄,在词中作旷达语,但他并不能把冲动的感情由此化为平静,而是从低沉甚至绝望的方向上宣泄内心的悲愤,如“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水龙吟》),“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贺新郎》),“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浪淘沙》),这些表面看来似旷达又似颓废的句子,却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极高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销磨的痛苦。
  而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纽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从开头起,一路写想象中练兵、杀敌的场景与气氛,痛快淋漓,雄壮无比。但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之后,突然接上末句“可怜白发生”,点出那一切都是徒然的梦想,事实是白发无情,壮志成空,犹如一瓢冰水泼在猛火上,令人不由得惊栗震动。
意象特点
  在意象的使用上,辛弃疾也自有特点。他一般很少采用传统词作中常见的兰柳花草及红粉佳人为点缀;与所要表达的悲凉雄壮的情感基调相吻合,在他的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如“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水龙吟》),“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满江红》);他所采摭的历史人物,也多属于奇伟英豪、宕放不羁,或慷慨悲凉的类型,如“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的李广(《八声甘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永遇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南乡子》)等等。这种自然和历史素材的选用,都与词中的感情力量成为恰好的配合,令人为之感奋。
  所以,同属于豪放雄阔的风格,苏轼词较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而辛词则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不过,以上只是指辛弃疾词中主流部分的艺术风格而言。
词史中的贡献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如著名的《摸鱼儿·淳熙亥己……》,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他的许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样朴素清丽、生机盎然。如《鹧鸪天》的下阕: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以及《西江月》的下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于简朴中见爽利老到,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境界。所以刘克庄《辛稼轩集序》说:“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这是比较全面也比较公允的评价。
  辛弃疾和苏轼在词的语言技巧上都是有力的开拓者。前人说苏轼是以诗为词,辛弃疾是以文为词,这当然有些简单化,但确实也指出:到了辛弃疾手中,词的语言更加自由解放,变化无端,不复有规矩存在。在辛词中,有非常通俗稚拙的民间语言,如“些底事,误人那。不成真个不思家”(《鹧鸪天》),“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丑奴儿》),也有夹杂许多虚词语助的文言句式,如“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汉宫春》),“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贺新郎》);有语气活跃的对话、自问自答乃至呼喝,如“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南乡子》),“杯,汝来前!”(《沁园春》)也有相当严整的对句,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概括起来说,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文人词较多使用的以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跃地连接句子构成整体意境的方式,在辛词中完全被打破了。但并不是说,辛弃疾的所谓“以文为词”不再有音乐性的节奏。在大量使用散文句式、注意保持生动的语气的同时,他仍然能够用各种手段造成变化的节奏。如《水龙吟》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义联贯而下,在词中是很长的句子,但却是顿挫鲜明,铿锵有力,决不是把一段文章套在词的形式中而已。
辛词的语言技巧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又一大特色,是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这本来很容易造成生硬艰涩的毛病,但是以辛弃疾的才力,却大多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或是别有妙趣,正如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任古书中理语、廋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
  当然,辛弃疾的词时常也有过分散文化、议论太多,以及所谓“掉书袋”即用典用古语太多的毛病,但不管怎么说,他确实把词大大地改造了;他的词不仅是 “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而且是任何“意”和“事”都能表达得很自由很充分。这样,词的创作才完全摆脱了羁绊,进入了自由的境界。

相关文章